如果你是一位在无线通信行业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,也许早就见惯了从宏站到微站、从3G到5G的各种花样。最近,通信行业一名从业者的blog上写了一篇关于open RAN在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6G领域的文章,讲爱立信和三星在Open RAN生态向6G迭代时的分歧。
图片
今天我们就跟小伙伴们一起聊聊三毛厂和三星之间的技术分歧:究竟是把中央单元(CU)和分布式单元(DU)重新塞回同一个机箱里更香,还是继续像拼乐高那样各自为阵更带劲。
首先,咱们先说北欧通信双雄之一的爱立信那边的想法。他们把CU和DU分开比作把一台笔记本拆成主板和显卡,各司其职,实际上重装系统、插拔接口反复握手,还没跑满性能就把你摔出赛道。然后运营商就跟我说,好像在演不断重启的Bug大逃杀,你忙不迭给基站换参数,背后得来回发包确认,一段时间下来那握手次数堪比网红直播连麦,何必自找烦恼。
更关键的是如今Layer 1软件堆栈几乎能全跑通用硬件,除了纠错那点小活儿还得靠专用加速器,剩下的都能在一台“边缘服务器”上干完,机房里一台服务器顶两台用,那成本和故障点简直少了一个天文数字。于是他们的白皮书里就唱起了“合并吧兄弟”的主旋律:CU和DU同框快乐过头,既省了区域边缘数据中心的租金,也甭担心中心服务器宕机让整条链路玩消失。
图片
可你以为这事儿就这么静悄悄地结案?三星哪肯认输。他们强调自己的vCU和vDU都是百分百虚拟化,按照场景随意组合,一会儿把CU扔到城市核心,一会儿又把DU放到基站边上,你要大容量就集中式CU发威,要低时延就DU偷偷在旁边开挂。对他们来说,商用站点早就冲到五万三千多个,这些实打实的数据面前,一切理论都得靠铁的部署说话。他们还把ENDC和NR‑DC的红利拿出来加料,给你解释双连接和双载波分离带来的容量、时延和兼容优势。说实话,我看着那些流程图就像看着一锅翻滚的面条,既兴奋又怕被烫到,结果就是只要运营商愿意瞎折腾,一切都能试试水。
要不是最近忙着吃瓜,我还真想现场把两家的方案拉到同一个文本框中进行比较,特别是当谈到Massive MIMO时,那才叫一出大戏。
图片
想象一下你要把复杂的物理层算法切成两半放到DU和RU之间,接口带宽和算法呼吸节奏都得恰到好处,要不就卡顿要不就吞包。O‑RAN当时就搞了7.2x的Category B方案,后来又推出Class A、Class B花样,最终还是觉得不够完美。结果运营商想多厂商组合,那边头发早就白了一半。没有哪家能在Massive MIMO大流量场景下,用拼零件的方式跑出领先吞吐量,这是多厂家生态里最大的拦路虎。然后你看,Tommi Uitto那句话特别扎心:今天拼不出领先吞吐量,就等于在高频战场上被按在地上摩擦。
转眼看向即将到来的6G,有人说标准组正在酝酿更紧凑的CU/DU分割,不给你留太多拼乐高的机会;也有人觉得高频毫米波和上百天线阵列下,更多运算得挪到RU才能撬动信号,那CU/DU逻辑恐怕又要重构。
对此,我的一位诺记的朋友的看法是,无论技术如何推陈出新,生态多样性才是王道。简单把CU和DU打包或分拆,都是对运营商诉求的一种回应:有人讲究成本和简便,有人追求灵活和定制。未来真正的胜负手,恐怕不在于一个“集成”还是“分离”标签,而在于软硬件一体化的协同能力,以及多厂商之间能否在同一片频谱下和谐跳舞,就像热闹的蹦床公园,大家都想跳高,可一不小心就踩到别人脚。
图片
归根结底,Open RAN的初心是让设备商不必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,运营商也能在同一张网里优选“菜品”。可现在却演变成了“要不要回到BBU那条老路”的拉锯战。
6G时代来了,也许我们该思考的不是CU和DU放在哪儿,而是怎样让多家供应商在更高维度上互通互信,软硬件彼此适配不再像拼护砖,而是像协奏一场无缝交响。等到那一天,不管你是偏好一体化的便捷,还是热衷分布式的自由,都能在同一张网络上找到自己的参照系。
对我们这些在通信行业里摸爬滚打的人而言,真正的乐趣,其实是看着一场看似“合”与“分”的较量,最后如何演变成一片多姿多彩的6G新生态。
图片
全文完,既然看到这里了,如果觉得不错,随手点个赞吧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